1、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自我意识是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
3、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
4、自我意识的形成原理包括: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和关注自我成长。
5、人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自我意识的形成各有特点。
6、特性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7、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8、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
9、自我意识是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
10、一是意识性。
11、意识性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有着清晰、明确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而不是无意识或潜意识。
12、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自我意识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一切主观能动的反映。
13、二是社会性。
14、自我意识是个体长期社会化的产物。
15、这不仅因为它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且因为它的主要内容是个体社会属性的反映。
16、对自我本质的意识,不是意识到个体的生理特性,而是意识到个体的社会特性,意识到个体的社会角色,意识到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自我意识发展到成熟的重要标志。
17、三是能动性。
18、自我意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个体能根据社会或他人的评价、态度和自己实践所反馈的信息来形成自我意识,而且还能根据自我意识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19、四是同一性。
20、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意识一般需要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直到青年中后期才能形成比较稳定、成熟的自我意识。
21、虽然这种自我意识有可能因个体实践的成败和他人的评价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到青年期以后,个体会对自己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保持同一性。
22、正因为自我意识的同一性,才会使个体表现出前后一致的心理面貌,从而使自己与其他人的个性区别开来。
23、作用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
24、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25、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6、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
27、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
28、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
29、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
30、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
31、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32、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33、分类依据不同的标准,自我意识可有多种类型。
34、从意识活动的形式来看,自我意识表现为具有认知的、情绪的和意志的形式。
35、属于认知形式的有: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印象、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统称“自我认知”。
36、属于情绪形式的有: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恃、自卑、自傲、责任感、优越感等,统称为“自我体验”,以体验的形式表现出个人对自己是否悦纳的情绪。
37、属于意志形式的有: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Copyright © 2015-2022 北方创投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0 联系邮箱: 55 16 53 8@qq.com